English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旅游学院新

团学动态

红心向党·赤诚为家 | 使命牢记于心,军魂永驻边防

时间:2021-04-03 17:32:14  浏览: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这首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小白杨》所咏唱的那个哨所——小白杨哨所,就位于我的家乡——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中哈边境处。为响应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红色专项活动,2021年1月底,我趁着寒假返乡,再次走近这个哨所,重温戍边先烈孙龙珍不畏外军挑衅,保卫边疆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感悟历代哨所人“牢记我军职责,不辱戍边使命”,如哨所前那颗小白杨一样顽强坚韧的精神气质,并就哨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问题展开调研。

孙龙珍事迹与小白杨哨所

小白杨哨所原称塔斯提哨所,位于新疆塔城裕民县巴尔鲁克山脚布尔干河畔的一处无名高地,设立于1962年,2002年改为现名。哨所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塔楼高约30米,周身漆着明丽的迷彩,塔身上写着“祖国在我心中”六个红色大字,塔顶飘扬着五星红旗,塔前有一棵白杨树,在阳光下银光闪闪。距离哨所不足百米的地方,是戍边英雄孙龙珍烈士墓。

孙龙珍,女,1940年出生于江苏省泰县。1959年,年仅19岁的她积极响应党的“支援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二师十二团火焰化工厂,1960年加入中国共青团。她是厂里样样争先的“铁姑娘”,经常在40℃左右的艰苦条件下埋头工作,毫无怨言,月月被评为红旗手。

1962年春,前苏联在伊犁、塔城等地区策动和胁迫一部分中国边民外逃,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伊塔事件”,造成我边境大片土地无人耕种,牲畜无人看管。根据上级指示,兵团动员一部分人到边境从事生产建设。孙龙珍主动要求来到一六一团十二连的牧一队做牧工,执行代耕、代牧、代管的“三代”任务。

当时中苏关系紧张,双方在边境地区时有摩擦。1969年6月10日,牧工张成山不小心将羊群放进当时苏联单方面认定的“争议区”,被前苏联边防巡逻兵强行绑架,挑起争端。哨所官兵奋起反击,怀有6个月身孕的孙龙珍也不顾小姑子劝阻,奋不顾身冲进战区,不幸壮烈牺牲。孙龙珍牺牲后,被追认为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授予她“革命烈士”称号。她的遗体也被安葬在哨所旁,成为激励代代哨所官兵的榜样。

90年代之前,这里本只有一座普通的塔斯提哨所,物资匮乏,气候恶劣,战士们生活非常艰辛。1978年春节,哨所锡伯族战士陈福森回乡探亲,将哨所官兵为国戍边的故事讲给母亲听。母亲鼓励他好好干,别想家,还让他归队时带十几株小白杨树苗回哨所种上,叮嘱他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为祖国守好边防。由于这里气候恶劣,风沙大,小树苗因不适应气候环境相继都死去,只存活了一棵。这惟一的小白杨在战士们精心呵护下,一天天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1983年,军旅作家梁上泉来到新疆采风,听到这个故事深受感动,欣然创作了一首歌《小白杨》。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把这首歌唱响了祖国大江南北,还唱响了小白杨哨所,唱出了边防战士们保卫边疆,守护祖国每一片土地的决心。2002年,驻军某部将塔斯提哨所改称为小白杨哨所。同年,小白杨哨所士兵代表塔城军分区全体官兵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向全国观众拜年。由此,小白杨哨所更是闻名全国。

如今,小白杨哨所已成为裕民县红色旅游景点之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小白杨的故事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小白杨守边防”也成为激励戍边战士的精神食粮。

小白杨哨所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情况调研


(一)调研缘起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睦邻友好政策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但2020年6月发生的“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也让我们明白,个别国家对我边境挑衅仍时有发生,我国的边防事业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威胁。为响应共青团对青年大学生强化红色传承的号召,我决定以寒假为契机,就家乡小白杨哨所背后孙龙珍烈士和小白杨故事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调研,以践行红色初心,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旅游。

(二)调研实施

1.调研问题

为了解不同人群对这段红色历史的了解程度,我将调研围绕以下3个问题展开:①您对小白杨和孙龙珍的故事了解多少?②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到这段历史?③如果有机会,你希望通过什么方式更多了解这段历史知识?

2.调研方法

由于疫情原因,本次调研通过问卷星进行。这种方法更容易及时调整问卷设计不足,数据也方便筛选、分析。

(三)结果分析

截至2月10日,收到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88份。整体来看,孙龙珍烈士的革命事迹与小白杨文化的传承在新疆建设兵团中效果良好,特别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以来,不论在宣传、教育、实践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新疆卫视与新疆建设兵团九师电视台会定期播出相关节目,宣传发扬龙珍精神和小白杨文化。同时,在中央电视台《边疆行》、《远方的家》等节目中,也有围绕小白杨哨所和孙龙珍烈士背后的故事与精神的挖掘与宣传。在学校教育中,新疆建设兵团每学期为中小学放发《可爱的兵团》这本书,并定期组织学校学生前往教育基地实地参观学习。在实践中,机关、政府的党员都会定期开展关于龙珍精神的学习和讨论会,将这种文化深入人心。

调研也反映出一些存在的问题。首先在全国红色教育宣传中孙龙珍的故事宣传仍不到位,内地与新疆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差距明显,网络媒体对小白杨哨所的介绍资料略显单一,没有最新的报道消息;其次,红色教育有些欠缺,这段历史与文化在书本或教授中不完整或不详细,导致内地学生与新疆学生对烈士的认知产生明显差异。最后,交通设施不完善。小白杨哨所位于中哈边境区,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交通设施建设落后,因而导致愿意实地走访参观的人数占比较少,也会对小白杨哨所红色教育的宣传力度有所影响,从而知名度较低。

提升小白杨哨所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的策略

(一)完善相关基础设施

2011年,小白杨在保留现有哨所、小白杨的基础上,新建一座综合性展览馆。内设塔斯提战斗展厅、小白杨哨所展厅等,将采用先进的灯光、沙盘、模拟技术,对整个塔斯提战斗经过进行还原,还将塑造孙龙珍等烈士的蜡像。同时,对小白杨哨所周围的坑道、阵地等附属设施进行改造,力争再现当年塔斯提战斗的辉煌场面。这种改造,使近年来小白杨哨所每年的接客量达到近10万人次。发展红色教育,就需要带动红色旅游发展,必须完善交通、餐饮等基础设施,保证物质资源完善,给当地和外来游客提供物质保障。

(二)加强红色教育,平衡中西部红色教育知识水平

如今,红色教育在全国教育中越来越重要。要使红色教育知识普及,需要加强红色教育力度。同时,还需要打破区域障碍,让各个地方的红色历史知识与红色精神遍及各个地方。可以通过线上讲座、课外实践等方式加强关于小白杨哨所与其他边防红色事迹的教育,让本地青年学生从小培养对红色精神的认可与弘扬。同时,内地学校在历史方面知识传授时可将小白杨哨所的红色历史加进去,加强学生对边防历史情况的了解,体会到如今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三)丰富宣传方式

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时代,各地的红色教育基地相关情况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例如通过抖音发布短视频,让更多人快速了解小白杨哨所的历史和背后的事迹;通过微博、今日头条等软件上传小白杨哨所边防官兵的工作与日常,以及当地发生的新闻等等。同时,当地电视台也可以创新栏目组,拍摄具有创新意义的节目,例如访谈、纪录片,借此宣传小白杨哨所背后的孙龙珍烈士事迹与小白杨红色精神。

(四)争取地方政府支持

当地政府可通过出台文件、拨款资金等形式发展小白杨哨所的红色旅游,积极支持完善当地设施、加强宣传等工作,从而吸引外来游客愿意参观小白杨哨所,提升小白杨哨所的知名度,为小白杨哨所的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保障。

进一步思考

孙龙珍在反抗苏军人侵抢救战友和羊群的紧要关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正是这种戍边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哨所的边防官兵不忘初心,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同时,那棵粗壮的小白杨,傲立边关,伟岸挺拔。它见证了历代官兵忠诚防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也见证了万里边防巩固发展、日益强盛的光辉历程。如今,在孙龙珍烈士的影响下,小白杨哨所涌现出一批批先进人物和集体。他们忠于祖国,愿为保卫边疆奉献出自己的热血与青春。

曲小飞曾是新疆塔城军分区塔斯提边防连的一名战士。他不仅吃苦耐劳,还团结战友,无私奉献。提干后,又主动申请回到连队工作,当选为优秀排长。他扎根边防,献身国防的使命,正是对“扎根边防,蓬勃向上”的小白杨精神的生动诠释。此外,该军区先后涌现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魏江、“西北十大杰出青年”陈宪根等大批传承小白杨精神的先进典型。他们将热血洒向边疆,将青春奉献给边防事业。一代又一代官兵永远都没有忘记前辈誓死保家卫国的的初心,坚守在边防岗位,不让祖国一寸土地。

1969年,女民兵孙龙珍壮烈牺牲后。同年,以烈士名字命名的“孙龙珍民兵班”成立。半个世纪以来,一茬茬“花木兰”继续奋战在边疆,肩负着前人保卫边疆、献身国防的使命,传承着“热爱军垦、扎根边疆、牢记使命、献身国防”的龙珍精神。她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不畏艰难险阻,恪守职责,用汗水筑起边疆人民安宁的长城。“爱红装更爱武装,巾帼不让须眉”, 在对现任第十四任班长胡晓彤调研中了解到,她们的训练和任务是何等辛苦,翻开该女子民兵班训练计划表,周拉动、月演练、季联训,安排得满满当当。每日与边防官兵一道加固铁丝网、巡查牲畜、查看界碑……兵班先后被全国妇联评为“三八红旗先进单位”,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先进女职工集体”,被原解放军总参谋部表彰为“全国边海防工作先进单位”,3次荣立集体三等功。多年来,女子民兵龙珍班无论任务怎么转换、人员怎么调整,都时刻传承“龙珍精神”,用青春守卫着祖国的边境线。


曾有位哲人说过,文化是一条河。它缓缓流入我们的生活,悄悄融入我们的生命,强力滋养着我们的灵魂。文化之水从何而来,又流向何处?我们可能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但只要有这条河流过的地方,就会长出迷人的浅滩,茂密的青草和心灵的歌唱。

作为兵团人的后代,我从小就听着孙龙珍烈士和那棵小白杨的故事长大。音乐课上,那首婉转悠扬的歌曲《小白杨》时时萦绕在我的耳畔,兵团课上,我听着代代兵团前辈们为屯垦戍边而奉献青春的故事,心中的敬佩感油然而生。小时候,我从不明白课间操喊得那句口号“热爱军垦,扎根边疆,牢记使命,献身国防”究竟有什么寓意,也对电视中、报纸上宣传的“团结、向上、顽强、奉献”的小白杨戍边文化一知半解。如今,我借着寒假的时间,再一次回到家乡这片热土上,再一次凝望小白杨哨所时,瞬时热泪盈眶。这么多年来,正是有像孙龙珍烈士这样可爱的兵团人,为了边疆事业奉献出自己的热血与青春,才有了现在我们这么美好的生活。正是代代兵团人坚守着 “热爱军垦,扎根边疆,牢记使命,献身国防” 龙珍精神, 才有了现在边疆稳定的社会环境。再看向那棵挺拔顽强的小白杨,“团结、向上、顽强、奉献”的小白杨戍边文化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就是这种文化,教会我们新一代兵团青年如何保卫边疆,如何肩负起前辈们寄托于我们的希望。

2020年6月,“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发生,我军有4名解放军不幸牺牲。在整个事件中,我军表现出的那种不畏强暴,绝不承让祖国每一寸土地的精神价值,让我们每一位国人肃然起敬。同时,这个事件让我们中国每一个公民清晰认识到,祖国的边境仍面临巨大挑战。但是,正是有了他们,这些守卫在边境的战士们无私的付出,才换来我们现在安宁的生活,让祖国的领土不受半点侵犯。而我身处的环境,正有这活生生的例子。龙珍精神与小白杨戍边文化内涵的对我的影响,一晃就是20年。无论身在何处,我都一直深切地感悟着小白杨精神“扎根边防、蓬勃向上”的深刻内涵:那就是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卫国戍边的责任担当、落地生根的坚强意志和默默奉献的朴实情怀。同时,我也时刻牢记着那刻骨铭心的龙珍精神,让这种精神成为我不竭的动力。

尽管我正在离家几千公里外的地方上学,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家乡对我的熏陶与教导。一种精神的承载与弘扬,离不开一代代兵团人身体力行的传承与发扬。如今,小白杨迎宾馆、小白杨文化中心、小白杨中学、龙珍高级中学……随着“小白杨文化”品牌被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让我们每个人都身兼重任,激励我们每个人都永做小白杨精神的传人。作为新时代的兵团接班人,我更应该肩负重任,向周围同学、老师和朋友宣扬“龙珍精神”和“小白杨戍边文化”,让孙龙珍烈士的英雄事迹和小白杨背后感人的故事传遍祖国,也培养出我对龙珍精神和小白杨戍边文化的追崇和独特情感,以及孕育出的那股炽热的家国情怀。


地 址:福建省泉州市城华北路269号华侨大学华园大道旅游楼 邮编:362021 电话:0595-22690013 22693521(Fax) 邮箱:lyxy@hqu.edu.cn 版权所有 1996-2016 华侨大学 闽ICP备11002060号-4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